永續教育紮根社區 花蓮社大志工走入百年林場學習森林守護地球之道

記者李怡燕採訪報導

在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當下,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花蓮縣社區大學8日於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舉辦「森林與淨零減碳行動」培力課程,由社大校長沈君茹帶領工作人員及志工參與,透過實地參訪,深入學習森林生態系統如何協助地球淨零減碳。

圖說:花蓮縣社區大學校長沈君茹(中)帶領工作人員及志工前往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森林與淨零減碳行動」培力課程。

這次活動是花蓮社大志工培力系列課程的第二場,於3月8日上午在池南森林遊樂區展開。池南森林遊樂區曾是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木瓜山事業區的伐木集材地,當時木材需透過哈崙運材鐵道與索道送往池南,再轉往外地。1986年停止伐木後,園區保留了豐富的林業文化資產,並設立林業陳列館,在戶外場地展示蒸汽集材機、柴油集材機及流籠等設備。

圖說: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在戶外展示流籠等設備。

在林業陳列館內,池南森林遊樂區解說員孫增益介紹台灣不同海拔的樹種分布,他說,從海拔500公尺的闊葉林到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針葉林,每個樹種都有其獨特的生態角色和碳吸存能力,台灣因垂直地形豐富,擁有多樣化的森林生態系統,是碳匯功能的重要基礎,只見學員們除了聚精會神的聆聽外,更拿起檜木等木頭聞聞味道,對這些生態細節表現出濃厚興趣。

圖說:池南森林遊樂區解說員孫增益(左)介紹台灣不同海拔的樹種分布,學員們聚精會神的聆聽。

隨後,孫增益帶領學員們沿著園區步道行走,介紹各種植物特性及其生態價值。他詳細解說森林如何透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碳儲存於樹幹、樹枝、樹葉及土壤中,有效減緩全球暖化。

最後,孫增益向志工展示了陳列館中保存的伐木工具及日常用品,分享了珍貴歷史,他說,日據時代,日本人在木瓜林區伐木時,採用一種特殊方式。他們依樹木直徑保留一定高度,讓被砍伐樹木的根系仍能保護水土,且砍一棵樹就種一棵樹苗,這種做法與今日永續理念不謀而合。

圖說:學員參觀陳列館中保存的伐木工具及日常用品。

花蓮社大校長沈君茹表示,希望透過這系列課程,讓志工成為永續發展的種子教師,這次活動特別結合ESG理念,關注環境永續與社會參與,教育是永續發展的基石,透過提升志工的環境素養,希望推動更多減碳行動,為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貢獻力量;參與者李小姐分享,以前只覺得森林很美,現在才知道它對減緩氣候變遷有這麼重要的貢獻。

花蓮社大自去年10月起推出志工培力課程,培訓內容包括「溝通表達與創造力」、「高齡學習議題」、「地方知識走讀」、「森林與淨零減碳行動」、「在地自然環境資源探索」等,本次活動不僅提升了參與者的環境意識,這些受過培訓的志工將成為社區中永續推手,以實際行動實踐ESG理念,為守護地球盡一份心力。